热身

很多时候,父母只是在处理自己的情绪,而完全忘了在你对面的孩子才是你此时此刻更应该去关注和给到情感支持的人。

组员分享

第三章主要讲了大脑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初级情绪的联接,使得我们产生一致的心理状态,并感觉交流融合。情绪联接需要父母能够自我反省,随时注意自己的心理状态,开诚布公,积极回应,让孩子能够感觉到被理解和尊重。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自身的情绪,或者被早年的心理问题所困扰,就会产生不恰当的情绪反应,常常给孩子带来伤害。
适时沟通是第四章的重点,它让我们通过接受他人的观点、观察他人对我们的观点做出的反应,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变得开阔,而这一切跟上一章中的情感联结是分不开的。

重点讲解

第三四章的内容会轻松很多,而且情绪和沟通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这张图是根据书上的内容来整理的,一共分成七个部分,是关于我们在情绪互动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点。
所谓“干净”的情绪和“脏脏”的情绪指的就是书上提到的初级情绪和分类情绪,也叫做次级情绪。之所以称初级情绪为“干净”的,是因为它是人在面对刺激和事件时本能的情绪反应,不做任何的加工处理。而次级情绪是因为一旦它出现,常常会把原始情绪弄得更加混乱和更加复杂,所以才会称它为“脏脏”的。
怎么理解这两种情绪呢,我们可以看上面这张表格,其中举了三个示例。

第一个是某位家长在面对孩子玩游戏不睡觉时的情绪反应,初始反应是生气,但因为这个生气他可能有一些言辞激烈的举动,使得两个人的关系出现恶化,联想到之前的种种情况,这位家长就开始自责,为什么我又发火了,那么这个自责就是次级情绪。

第二个案例中,某人因为要上台演讲,我们知道通常对于这样一种活动,大部分人都会表现的紧张,所以初级情绪是紧张。但是当这个人反复尝试想要克服紧张,并且也一直在进行练习,甚至可能回忆起之前失败的经历,这个时候他就会出现绝望的次级情绪。

第三个案例中,失恋的初级情绪是难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难过并没有消除,而当朋友说,“都已经一年了,你怎么还走不出来?”时,次级情绪可能就变成有罪恶感,向内则变为羞愧,向外则变成愤怒和攻击。

这张表可以很清晰的帮助我们理解初级情绪和次级情绪的区别。从顺序上来说,初级情绪在前,次级情绪在后;从对象上来看,初级情绪只针对事件本身,而次级情绪则是对情绪产生的情绪反应,就像上面案例中提到的,对生气的自责,对紧张的绝望以及对难过的愧疚等;从属性上来看,初级情绪不需要思考,完全是自发的,而次级情绪会涉及到认知;存在时间上,前者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消失,而后者则会持续很长时间;处理的话,前者采用接纳,后者找原因,心理咨询中的理性情绪ABC就是针对情绪背后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工作,其实就是这个原理。
奇数都是初级情绪,偶数都是次级情绪。刚刚提到处理方式时,对于初级情绪要采用接纳的方式,而当我们不愿意接纳,采用压抑的方式时,次级情绪可能也会随之而出。
又要回到大脑中来了,因为作者是研究人际神经生物学的,所以大脑和整合是他的核心。在书中有个案例,是关于一位父亲和女儿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很有意思,就是提到他在跟他女儿互动中大脑的工作模式。
在后来的反思中,他说道:“我敢打赌这肯定与非语言交流有关。因为平时我经常思考该说什么或者女儿将要说什么,甚至忘记了正在发生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他陷入了对说话内容的猜测中,左脑思维控制了右脑思维,使他无法意识到初级情绪,而意义和联系都是由初级情绪产生的。但是在水下,他们脱离了左脑思维的控制,这让他们通过非语言信息的交流,对对方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感受。

《由内而外的教养》第三章

作者描述他常常忘了正在发生的事,注意力全在思考该说什么以及女儿将要说什么,也就是理性的左脑控制了感知情绪的右脑,使得他无法意识到彼此的情绪反应。
当孩子跟我们描述什么事情时,作为家长直接跳出来摆事实讲道理,那么很有可能就是被左脑掌控了。比如孩子跟我们说,我很害怕,父母直接反馈,这有什么好害怕的?或者你不是做得很不错了?其实都没有在情绪层面跟孩子进行工作。
所以如果你不习惯用右脑来感受情绪,那么也可以尝试着先别让左脑工作了,“无脑”至少不会激化情绪反应,尤其是某些场合。
科学聚焦部分的“三位一体脑”的概念源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心理学家保罗·麦克莱恩提出,虽然这个模型并不很严谨,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已经足够了,也并不妨碍我们很好地理解大脑。
三部分的大脑,分别是爬行动物脑,古哺乳动物脑也就是边缘系统和新哺乳动物脑,也就是大脑皮层。
从图上我们也能看出,最下方的鳄鱼代表的是爬行动物,它的目标是保证我们的基本生存,也就是维持重要的生理功能,会有很多本能的反应,就有点像所谓的“原罪”。
而到再上一级的老鼠,也就是古哺乳动物,这个时候其实是有社交的功能出来,所以也就有了情绪情感,这里面有两个很重要的部分在上一次的读书会中也提到过,就是参与情绪记忆的杏仁核和长时记忆的海马。
发展到新哺乳动物之后就是大脑皮层,这是思考、推理、语言表达的核心,并且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当然这三者都是相互影响的,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只是为了方便我们大家理解。
这三者的发育速度也不一样,大脑皮层的发育要到成年之后才能完全成熟,青春期孩子的大脑皮层正在快速成长,所以在情绪反应上常常能看到貌似混乱的状况,冲动反应,激烈的情绪以及克制冷静相互交错,这些都是由于大脑不同区域在工作,而孩子又没有办法很好地协调整合。家长如果了解这些,可能也会多一些对孩子的理解。

最后一句很有意思,就有点我们刚才讨论的“无脑”模式。当语言不足以表达时,还不如不说。
案例分享,略。
回到这张图,我们能看到其实这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的,很多人既没有意识到彼此的情绪,也没有与他人发生共鸣,然后就开始做解释工作,这样的效果只会让别人更加难受。光看这些文字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情绪连接之后,我们就来到下一个话题,关于沟通。
书上将沟通分为了三种,分别是适时沟通,协调配合的沟通以及非适时沟通。
适时沟通看上去就三个步骤六个字,难度却相当大。而且对时机的把握也很重要。
大部分家长还是采用非适时沟通的方式,出发点当然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往好的方向发展,能有所改变,但是一旦有这个目标之后就不会保持中立,也就很难做到尊重和理解。
再一次引用左右脑模式,沟通时要注意外在评价的过滤,这个往往都是左脑干的好事,所以才会常常把天聊死。
更多关于沟通的内容可以参见《如何跟孩子说话,才不会把天聊死》。

活动

活动环节,略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