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中,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情商。事实上,本书之所以畅销,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它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无论是婚姻、事业、亲子以、教育及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书中都有所涉及。

本文摘取读书会中跟日常生活最紧密的几点来谈一下。

情商与婚姻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结婚率下降而离婚率上升的趋势在国内国外都客观存在,其间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很明确的一点是,情商是其中很关键的因素之一。

从生理以及心理的角度来看,男女双方的差异使得彼此之间的思维方式、对待婚姻的态度以及如何处理婚姻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问题本身不是问题,而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解决方式才是问题。能否求同存异、达成一致才是婚姻存续的关键。

“婚姻教皇”约翰·戈特曼通过他的爱情实验室研究了不幸婚姻中的种种迹象,并提炼出“末日四骑士”的概念。通过观察,他预测夫妻间为了一点小事而唇枪舌剑、相互攻击的婚姻前景(离婚)的准确率高达94%。

戈特曼发现,婚姻出现危机的一个预警信号就是尖锐的批评,这是一种带有敌意的指责与批评,常常是偏离了具体事件而转向攻击对方的人格。比如最常见的家务问题,“你怎么这么懒?你就是这么的自私,从来不考虑我辛不辛苦,我还能指望你干什么?……”这样的批评会让对方感到耻辱、厌恶和羞愧,从而激发自我辩解。

而蔑视无疑会火上浇油,放大了原本的不快。偶尔轻蔑或厌恶的表达并不会对婚姻造成破坏,一旦形成习惯,双方都会下意识地进行攻击和防御。“或战或逃”是人的本能,在面对配偶的指责和人身攻击,要么加以反击,将愤怒的情绪发泄一空,要么就是不言不语、转身离开陷入冷战。

更糟糕的是,如果婚姻中的一方情绪失控,那么就会很容易在失去理性思考的过程中将对方的所有优点全部抹杀掉,消极地看待问题或旧事重提,陷入恶性循环中。长此以往,夫妻间彼此隔绝,最终走向婚姻的终点。

要避免这一切,作者给出了几点忠告:

  • 对丈夫来说,不要回避问题,应意识到妻子在表达不满和不同意见时是为了婚姻关系的健康发展,生气也并不等于人身攻击。同时也应注意,妻子看重的是丈夫能否倾听自己的意见和抱怨,而未必是具体的解决办法。
  • 而作为女人则需要注意能少唠叨就少唠叨,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及丈夫的面子,做到对事不对人。

对正处在婚姻或即将步入婚姻中的人来说,必须明白的一点是,夫妻间吵架并不可怕,如何争吵以及争吵后如何修复才是关键。其中的一项技巧就是所谓的“XYZ”模式。

总之,夫妻间的沟通不是蛮不讲理,也不是互相指责、恐吓,更不是侮辱对方人格,也不应千方百计为自己辩护、推卸责任。尊重、赞美彼此,学会与问题和谐共处,才能积累双方的情感资本。

情商与管理

戈尔曼之所以被喻为“全球50位管理大师之一”,跟他将情商与职场管理的综合研究是分不开的。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三种不同应用:

  1. 把牢骚转化为有用的批评;
  2. 营造推崇多样性的氛围;
  3. 建立有效的关系网。

作者指出,管理中的批评同样可以借鉴婚姻关系的要点——即做到“对事不对人”、问题具体化、商议解决方案等。

随着产业升级、劳动力知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以及个人与团体间合作的日益加强,如何发挥企业内部每一位成员的特长从而带动“集体智商”的上升,成为了管理者重点关心的内容之一。多元化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使企业有更多的创新性,但同时也会令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如何平衡就成了一门艺术。

内部和谐的氛围是影响集体优势发挥的最重要因素,具有协调人际关系、和睦相处的能力使得集体精明能干,走向成功,反之,即便团队中人人才华横溢却犹如一盘散沙,聚在一起工作也只能是表现平平。

研究发现,最优秀的人才在工作中的优异表现取决于他们与工作网中关键人物的良好人际关系。同时,同事间的“好人缘”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不仅需要团队领导有高情商,团队成员的情商同样也影响着整个群体的发挥。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大家都相信“成功=80%情商+20%智商”的原因。

情商与亲子

在往期的读书会中,我们不止一次地提到有关情绪与亲子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比如《由内而外的教养》)。

在《情商》中,作者同样引用了约翰·戈特曼的理论,即将养育方式分为忽视型、压抑型、放任型和情绪管理型。其中前三者都对孩子的情商发展有所影响,而最后一种类型则需要父母掌握好情商的基本技巧。

研究发现,父母的情绪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与不擅长处理情绪的父母相比,情绪管理训练型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相处,也更能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缓解压力和不安,人际关系也更加和谐,并且在注意力方面更加集中,学习效率也更高。

为了帮助孩子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戈特曼给出了五个步骤:

  • 第一步:觉察到孩子的情绪——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同时要注意自己所被引发的负面情绪。刻意掩盖、压抑自己的情绪,回避同孩子的情绪交流只会让孩子丧失榜样学习的机会。
  • 第二步:把握机会——学会把孩子的消极情绪发作当成其成长的机会。请记住,孩子生气未必是对父母权威的挑战;孩子恐惧未必是家长不称职;孩子伤心未必是一件必须尽快处理的棘手问题。
  • 第三步:倾听与认可——能够感同身受地用眼睛去观察孩子行为,捕捉他们情绪发出的信号;懂得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体会他们所处的情形;懂得用安慰性的话语、不带任何批评地去回应自己听到的一切;懂得帮助孩子标注自己的情绪;最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孩子体会到的一切。
  • 第四步: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在孩子感受情绪时,帮助他们为情绪贴上“标签”,帮助孩子把含糊不清、令人不快的感受转变成有界线、可以被定义的事物。这一行为对神经系统有安抚作用,能帮孩子更快地从不愉快的情形中平复。
  • 第五步:划定界限,解决问题——思考可行的方案,基于家庭的价值观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并给予孩子选择方案的权利。

除了提到的情绪训练外,书中还为那些孩子天生胆怯、敏感的家长提供了一个令人欣喜的信息——气质并非一成不变,是可以改变的。当然还是需要讲求一些方式方法的。

“如果母亲一见孩子遇到挫折或焦虑,就心急火燎,采取保护措施,那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增强了孩子的不安定感。”心理学家卡根如是说。

总之,家庭是个体情绪学习的第一所学校。我们在亲密的家庭环境下学会如何感知自己,感知他人如何对待自己的感受,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感受,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回应方式,以及如何理解和表达希望或恐惧。这种情绪教育不仅体现在家长对待儿童的言行举止上,还体现为家长通过处理自身情绪以及夫妇之间的互动,为儿童树立了榜样。有些父母非常善于充当情绪老师,有些父母却非常糟糕。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