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之下,大家都能适应新的环境,唯独精力旺盛的孩子们,依然如故,战斗力丝毫没有被影响。婴儿从出生之日起,自带属性就是情绪极端强烈,但理智化程度接近于零,这个特性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得到发展和修复,自我控制力和理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情绪仍然主导了很多行为,尤其是在童年和青少年期,理智思考的比例却相对较低,这导致了很多行为问题以及矛盾冲突。
1
理解大脑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大脑比喻模型,叫做掌心里的大脑。这个模型非常形象的展示了我们大脑的不同部分负责的功能,以及大脑是如何撑控我们的生物本能,情绪与理性思维的。

包住大拇指的手指代表大脑皮层,这是唯一能产生理性思维的地方。拳头中的大拇指代表中脑,这里存储着过去的恐惧,包括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恐惧。这些恐惧的记忆能激活脑干中负责战斗-逃跑-呆住不动反应方式的部分。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积极的暂停,帮助我们完成从情绪主导到理智思考的过程,给激烈情绪来个刹车,让矛盾不在冲动时恶化。
2
积极暂停
一旦我们能理性运用大脑,很多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只是为了自己的情绪感受在争辩,而不是就事论事,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冷静期,过后再来处理问题,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
在使用积极暂停时,一定要把积极暂停与惩罚的暂停区分开,之所以没有简单的叫暂停,而是加了定语,就是为提醒父母,暂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是为了解决问题。
大多数父母都能非常熟练的使用惩罚性的暂停,比如关小黑屋,站阳台,静坐在沙发上等,因为他们相信惩罚可以制止孩子不适当的行为,可以让孩子记住教训,做的更好。而且,如果当孩子犯错时,不做点什么惩罚,让孩子体验到后果,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在娇纵孩子。请认真回忆:在你的成长经历中,哪些惩罚带来的是真的想要改变的意愿,又有哪些惩罚回忆起来只剩羞辱和愤怒;你发自内心想要做的更好的时候,那个动力是来自鼓励和温暖的爱,还是强硬的惩罚?

当发生争吵时,父母可以率先去积极暂停,等自己情绪平和再出来,这对孩子来说,是最有力的示范。如果孩子也已经开始使用积极暂停,千万不要在孩子从积极暂停一出来就问诸如“你想清楚了吧”, “你可以冷静了吧”这样的问题,这无异于在快要煮熟的米饭上洒一瓢冷水。
最后,
永远记住:
人只有在感觉更好的时候,
才能做的更好。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