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清明,今又清明。

水有源,木有本,人有祖,清明扫墓祭祀的目的,是为了提醒后人追怀先祖,不忘自己从何而来。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来说,不论是富贵、还是贫穷,要存立于世,就会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有自己的生存方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家风。而清明节则为传承家风、培育家风、弘扬家风提供了良好契机。

家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这是我们祖先对于家风最直接也是最质朴的解读。

随着时代变迁,现在很少有家庭还在谈论“家风”这个词,不过却分裂出很多新名词——三观的树立和培养、家庭关系的和谐创建、积极的学习态度、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仔细想想,其实就是换了个现代的壳,装的还是经典的内核。

古人认为“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后天下定矣”,体现的正是“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的思想精髓。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孩子的很多行为模式都是学习父母的。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并让那些优良的品质传承继续下去。
所以,今天就借着清明家风来聊一聊如何当好孩子的镜子——也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镜映”。

什么是镜映

简单直白一点儿说,就是“照镜子”。

我们都有照镜子的经验,如果你想仔细观察自己的形象,就得依靠镜子的帮助——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通过它,我们发现着装有没有整齐,发型有没有乱,脸上有没有污垢……只有当一切齐整,才能安心出门才能见人。

外在如此,那人的内在心理又是如何“照镜子”的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当他心中没有任何好与坏的参考标准时,照顾他日常起居的照料者就成了他的“镜子”。婴儿通过观察和感受到照料者的反应——微笑的表情、赞赏的语气语调或者是父母眼中闪烁的光芒——来确认自己做得很好。被赞赏被认可的言行会继续发展以获得更多的肯定和鼓励,而禁止和否定的则会停下来或进行修正。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镜映”,孩子从中建立起了自我形象和自我观念。

如果家长给予孩子及时准确的镜映,孩子一方面会有被重视的感觉,另一方面也从中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被合理接受;相反,如果家长的镜映不及时甚至是错误的,那就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什么是“好”镜子

一面好的“镜子”必须如实映照你真实的面貌,为你提供参考。

《白雪公主》里的皇后每天都会问魔镜,谁是这个世界上最漂亮的人,魔镜总是“如实”回答,直到有一天,皇后从魔镜里看到了白雪公主,从而开始了一条摧毁之路。魔镜是一面好镜子吗?如果从诚实的角度来看,它无疑是好的。但遗憾的是,它做了一面镜子不该做的事——给出了自己的评判。这种“实”在镜子看来无伤大雅,结果却很伤人,差点酿成悲剧。

反映到亲子关系上,家长的“实”往往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经验,当孩子的言行符合其标准时,家长会大加赞赏和鼓励,而不符合的则会禁止甚至是惩罚。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带着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很难说不会发生偏差。

难道说家长说实话也有错吗?当然不是,只不过这“实话”是根据实际情况还是出自家长的实际好恶呢?

《哈利·波特》系列中也有一面镜子,叫厄里斯魔镜(THE MIRROR OF ERISED),可以照见人内心深处最迫切的渴望,ERISED照到镜子里就是DESIRE,所以哈利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父母。跟白雪公主里的魔镜相比,厄里斯魔镜映出来的是人们内心无法实现的欲望。

家长内心的渴望会赋予镜子以魔力,让镜映发生扭曲,进而使得孩子无法从中看清自己,却又被迫发展他所看到的虚幻的能力。

因此,一面好的镜子首先是帮助人们扩展视野,看到原本无法看到或看清的部分,缺乏“镜映”的孩子会令自我得不到发展而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中,但“扭曲”的镜子又会造成自我形象的扭曲,无法让孩子本身的特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完美还是差不多好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Good Enough Mother”,有人直译为“足够好的妈妈”,而最广为接受的是它另一个叫法——60分妈妈,差不多好。

0分的妈妈在孩子感受到恐惧和绝望时都没出现;而100分的妈妈是有求必应,只要孩子有点风吹草动就会付诸行动,甚至等不到孩子有所表示,“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于是孩子累家长也累,同时也压榨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60分妈妈呢,提供孩子生存的基本条件,满足他的基本心理和身体需求,同时也留足空间让他自我探索和发展。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发展出坚定的信念——在我最糟糕的时候,一定会有人来帮我! 作为镜子的父母亦是如此,提供60分的镜映足矣。

成为一面60分的镜子,关键是放下,父母需要暂时放下自己的标准,期望和条条框框,做一面没有底色、没有画好轮廓的空白镜子。不以自己的好恶标准去评判孩子,根据孩子的行为,去体会孩子的内心,关注孩子,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再给予适当的反馈。

当孩子做出符合自己期待和价值观的行为时,可以表示赞同,但不必过度强化;反之,做出不符合自己期待的行为时,不用违心的赞同,但也无需强烈反对,保持客观的角度最重要。

我们的孩子并不是没有任何发展能力,他们不会完全依赖父母这面镜子。而我们也不是全能全知的,当他们自我成长、自我认可、自我相信之后,不再时时需要父母的镜映,在他们内心,已经对自己有了稳定统一的认识,此时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他们终于长成了自己。

没有完美的小孩,没有完美的父母,没有完美的镜子,我们彼此照见,日益丰富。

最后,把美国诗人肯特·基斯的《无论如何》送给诸位。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长成他自己喜欢的样子。

人们往往不理智,
缺乏逻辑性并以自我为中心;
原谅他们吧,
无论如何。
如果你善良,
人们会指责你怀有自私和不良动机;
仍旧善良吧,
无论如何。
如果你成功了,
你会赢得一些假朋友和一些真敌人;
还是去成功吧,
无论如何。
如果你诚实和坦率,
人们会欺骗你;
仍然诚实和坦率吧,
无论如何。
你花数年时间所营造的,
有人会在一夜之间将其摧毁;
继续营造吧,
无论如何。
如果你找到了安宁和幸福,
他们会嫉妒你;
依旧欢乐吧,
无论如何。
你今天做的好事,
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仍然去做好事吧,
无论如何。
你将你拥有的最好的东西贡献给世界,
再多也不够;
继续将最好的奉献给世界吧,
无论如何。
你瞧,
归根到底,
这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
而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无论如何。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