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青春期,

既是走进孩子的内心,

也是走进我们自己的内心,

因为,

青春期未完成的议题,

会在后来的人生中不断重现,

期待被完成。

青春电影《盛夏未来》在这个夏天上映,高三学生的故事不新鲜,但能把青春期的成长议题融合在故事里不做作不鸡汤,确实难得。至少我在看的时候,产生共鸣,感觉被深深的共情到,不断跟身边人安利。当然,也许只是这部电影唤起了我某些未完成的情节。

不管怎样,分享为快。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选择阅读。

关系

电影围绕主动选择高考失利进而复读的陈辰(女)和郑宇星(男)展开,两个人放弃高考的理由不尽相同,却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因为关系。

离家

青春期的孩子面临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离家,独立去过自己的生活,而一个关系纠缠的家庭,往往造成孩子不能顺利与父母分离,最糟的结果可能是纠缠一辈子。

陈辰成绩优异是班里的尖子生,在高考之前无意间看到爸妈的聊天记录,得知父母早已离婚,只是为了不影响她高考而选择隐瞒,继续扮演夫妻,等高考结束就会告诉陈辰真相。

这一消息对陈辰来,难以接受,在她的世界里,父母永远在一起的。为了挽回父母的关系,她选择故意让自己生病,带病进考场,考试时擦掉答题卡上已经完成的题目,用这种方式让自己高考失败复读,将父母分道扬镳的时间拖延一年,并幻想这一年中父母可以复合,这样就不会失去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

每年高考后陡增的离婚率让大家对这样的片段并不陌生,父母为了孩子维持着形式上的婚姻,实际早已形同陌路,却不知道孩子是家庭里对父母关系最敏感的。

当孩子不能从父母口中得知关系的真相,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简单的解释系统去理解整个事件,并采用他们认为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去挽救家庭,往往会采取自我牺牲的方式去换取关系的稳定。一些常见的想法包括:“如果我生病了,我爸妈就会像以前一样在一起,共同关心我”、“只要我表现好顺从爸妈,他们就不会离婚”、“爸爸不回家,都是因为我不好,是我的责任”。

那什么样的家庭关系能够促进孩子独立?互相尊重,情感自由表达的家庭氛围,会带来较少的情感束缚。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知道自己离开不会给父母带来痛苦,能够得到父母的支持、信任和祝福。有些时候,父母理智上表现出支持孩子独立,但在潜意识层面却通过无意识的行为,将孩子牢牢的捏在手里,比如无意识的传达出对孩子的依赖、过分担忧等。

亲密关系

青春期另一个关于关系的重要议题就是亲密关系,这里包括同伴关系和异性关系。如果一个青少年,在家庭里缺乏爱和关注,很容易在家庭以外去寻找替代性满足,甚至把这样的关系当作生活的全部,郑宇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郑宇星在高考前夜去北京看他心里认定的女朋友MING,到北京后被对方臭骂一通,叫他赶紧回去考试。结果,青少年特有的逆反心让郑宇星坚定的选择偏不高考做为对抗。

青少年的逆反,其实并不可怕,是一种认同形成的表现,称之为反向认同,你让我做什么,我便不做。虽然表面上对着干,潜意识深处是认同的,为了显示我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立个体,我不能让自己表现为认同,所以通过极端的反向行为来抵抗潜意识的认同,这是青少年发展的正常过程。相反,一个完全不逆反的青少年,反而更让人担心。

通过逆反,青少年会试探出自己的边界,通过对外界的认同,内化自我认同,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成为了我们曾经讨厌的那个人”就是这样一种机制。

回到郑宇星的“恋爱关系”,本质上是郑宇星单方面需要的一种亲密关系,因为在他的家庭里,只有冷漠粗暴的父亲,偌大的房子冷冷清清,感受不到一点温暖。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下,只要外界给予他一点关爱,他就会认为那是爱,却不愿相信可能只是普通朋友之间的普通关心,因为他太需要亲密关系。

郑宇星对于MING其实也是一种认同,可以推测郑宇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认同的对象,父亲的疏离,母亲的缺位,也就是重要他人的缺失。MING的职业是DJ,工作的环境非常的吵闹,跟他冷冷清清的家正好形成鲜明对比,郑宇星害怕安静,只有在吵闹的时候才觉得自己的存在的,安静的家里,没有人看到他的孤独、渴望和需要,更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所以他要逃离,这也就是他“爱”上DJ MING的深层心理动力。

幻想与现实

幻想是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婴儿出生之时有一个幻想世界,在这个幻想中,婴儿创造了世界,是全能的,这就是我们全能感的来源。

当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遭受挫折时,他会意识到原来这个世界不是我创造的,是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妈妈一点点把现实的世界介绍给婴儿,婴儿就会建立起外部现实世界与内部精神世界之间的联系,这两个世界即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重要的是能区分幻想与现实。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重要特征就是不具备现实检验性,把自己的幻想完全当作现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妄想与幻觉。疫情期间有个段子:居家隔离的时候,当你对着你家植物说话,这很正常,但当你开始听到植物给你回答时,就需要去看精神科医生。

青春期对于幻想和现实的区分能力得到飞速发展,不会简单的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能够理解人的复杂与情感的复杂,心智化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电影中,有一个片段,陈辰不能接受自己的母亲与王叔之间的亲密关系,和郑宇星在楼上偷看妈妈和王叔告别,两个人根据看到的画面,各自进行对话内容补充完整,这也就是内部幻想与外部现实之间的连接,虽然陈辰在幻想中是王叔在纠缠自己的妈妈,妈妈并不喜欢王叔,仍然爱自己的爸爸,但当看到妈妈脸上最后露出来的浅笑时,知道自己的幻想破灭,情绪低落。这时候,她并没有完全不顾现实,沉溺于自己的幻想,这就是能区分幻想与现实的表现。

而郑宇星对于DJ MING的情感,更多的就是处在幻想层面,在他的幻想中,自己发的每一条抖音MING都会看,MING是爱自己的,只是因为自己年龄太小,阻碍了MING的表达。在电影后半段,陈辰带着郑宇星去找MING,也就是要去对郑宇星的幻想进行现实检验,最后一刻,郑宇星选择不去验证,因为他知道那个只是自己的幻想。

青少年就是在不断的幻想与幻想破灭之间,重建自己的内部精神现实与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在这中间体验到期待、失落、悲伤、愤怒,丰富自己的情感,更好的与这个世界连接,不害怕与人亲近,也能够享受孤独。

丧失与成长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我们都要接受自己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说出这句话的陈辰,是在向郑宇星坦白已经暗恋他多年,而得到郑宇星那句“我多么希望我能够喜欢你”的回应之后。那一刻,她的表情失落又坚定,无奈又勇敢,这也许是成长的重要标志。

丧失,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出生,我们丧失了温暖安全的子宫,来到这个现实世界;断奶,我们丧失了满足自己的乳汁,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食物;第一次自己如厕,丧失了尿不湿带来的安全感,感受到更自由灵活的身体,等等所有的一切,可以说成长就是一部丧失史,必要的丧失也是成长必不可少的。

青春期的来临,身体上的变化,各种冲动的产生,都在提示青少年,他的童年已经彻底结束,以前那个单纯的世界也已经离他而去。对于很多人来说,高中毕业意味着失去父母把自己当孩子养育的百般呵护,承担更多的责任,独立走上自己的人生。

成长也就是能够接受这些必要的丧失,意味着我们对自己力量的掌控感和信任感,我们相信这些丧失不会带来毁灭,对这些丧失进行哀悼,开启成长的步伐。

丧失也并不总是会带来成长,有一个必要的过程,那就是哀悼。哀悼之后,丧失才会成为推动的力量,否则丧失就可能会变成创伤,让发展停滞。

陈辰的那句话,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哀悼,对于丧失我们首先要接受,接受童真的流逝,接受黑白分明好坏对立的那个世界的瓦解,接受不能再享受儿童票、餐桌上那只鸡腿不再属于自己等特权的丧失,等等诸如此类,接受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新世界由此打开。

当接受这些丧失之后,哀悼他们,允许自己悲伤,为失去的逝去的,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成长的力量才会破土而出。

有些时候,我们会看到青少年特别的狂妄,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这种状态其实就是防御了不能面对的丧失,用躁狂去全能否认无能为力的痛苦,不能接受自己的失去,选择这种方式让自己不那么痛苦,但却永远不能生长出自己的力量。

青春期是我们一生中最澎湃汹涌的阶段,要处理大量的冲突和议题,同时也是最具有希望和修复力的阶段,建构我们稳定的人格,为独立自主的成年期做好准备。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