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生了两件小事很有意思。

事件一:

在餐厅吃饭,哥哥吃到一半就躺在了椅子上,很开心的说,还好我这边的椅子没有人做,我当下就说:“不可以吃饭的时候躺在椅子上,不文明而且对消化不好”。然而一点反应也没有,那位躺着的小朋友跟没听到一样。于是我说:“不要躺着哦,肚子里的火车站要翻掉的”。话音刚落,小朋友瞬间就坐起来了。

事件二:

哥哥跟弟弟在玩游戏,把玩具从楼梯上一个个扔下来,噼里啪啦好一阵响,立马吼一声:“不许扔玩具!再扔就没玩具玩”。安静了一会会,大概五秒钟,看到兄弟俩在楼上一副等风头过了再继续的面孔,真是哭笑不得。好吧, 压压火,对他们说:“上次你们从楼梯上摔下来的时候疼么?”两个人都点点头,继续“那玩具这样滚下来疼么?”又点点头,“那不要扔它们了好么?”继续点头,玩具捡好去玩别的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很喜欢跟孩子讲道理,这个不好那个好,因为什么什么,能说出一大套,如果孩子没反应或者似懂非懂,还会扣上一个怎么这么不懂事的帽子,其实,所有坚持跟孩子讲道理的人,真的都需要补补脑,再补补心。

所谓道理,都是理性思维的结果,也是长期社会规范和道德的产物,当一个孩子对这个世界还懵懵懂懂,逻辑思维还没有怎么发育的时候,跟他讲道理,呵呵。你以为TA能听懂你那些仁义礼孝,你以为他能理解那些之乎圣贤,那是不!可!能!的。

当跟孩子对话时,你跟他说要讲卫生讲文明有礼貌爱学习,嗯,基本可以判断这些话左耳进右耳出,或者压根就没进,直接被风吹走,所以,请收起那些烂熟于心的大道理小道理,用心去看看眼前的孩子,他在看什么想什么说什么,假装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去理解他们眼里的那个世界,再用他们的语言去对话,这才是让彼此都舒服的方式。

那有人说,等孩子大了是不是就可以讲道理了,其实也不尽然,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懂得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道理,是“应该要怎么做”的规范要求,如果不是通过体验后的自我总结和概括,并不会对人生有很大帮助。当我们一遍遍的跟孩子说着这些道理时,孩子并没有相应的体验将之内化,没有内化的道理仅停留在理性认识层面,无法落实到行为上。并且,讲道理还会让双方处于不平等的位置,更不要提相互尊重了,而这正是跟孩子沟通中尤为重要的一点。

其实,成人的世界也不过如是,你讲你的道,我说我的理,但,我们都从未真正对话过,是时候停下来,搭一座桥到彼此心里去瞧一瞧。

分类: 亲子教育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