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被夸大的情商

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而直到1995年约翰·戈特曼出版《情商》一书之后,才令这个概念传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时至今日,可谓是妇孺皆知。

不过,连作者自己都感叹,并非所有人都真正理解情商的含义,甚至还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因此他不得不在十周年纪念序中特别强调了几点:

1、本书英文名 Emotional Intelligence 指的是情绪智力(EI),它基于萨洛维和梅耶模式,受智商研究范式的影响,属于传统的智力研究。不过鉴于翻译和多年来的使用习惯,本书的EI也就通称为情商(EQ)。

2、“成功=80%情商+20%智商”的说法并没有事实根据,而只是作者的一种推测。成功的影响因素非常广泛,除了情商之外,还包括财富、家庭教育、性格以及莫名其妙的运气等。

3、副标题“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被过度渲染,并非所有领域都适用这一点,比如在学习方面。而之所以会被大家误解,是因为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在感情、健康以及人际关系(比如职场)中——情商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外,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智商是天生且不可改变的,而情商则是后天可塑的。在经由一些成功学多年的宣传误导后,如今也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民众会简单狭隘地认为高情商就等于会说话、会察言观色、会喜怒不形于色,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高情商。

情商到底是什么?

在智商被提出的一百多年中,心理学界始终都没有停止对“智力”的探索,仅仅以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一般能力来定义人类的智慧似乎稍显不足。在众多心理学家的不懈努力下,智力的范围被不断被延申,比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包含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等方面)。加之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脑科学研究与认知理论的日渐突破,情绪智力被重视、研究和应用。

在本书中,戈特曼借用萨洛维和梅耶的EI模型,将情商定义为如下五种能力:

  1. 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能认识自身的情绪,并能在生活中利用它做出正确的决定。
  2. 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既不会因沮丧或焦虑而意志消沉,也不会因愤怒而丧失理智。
  3. 自我激励的能力——能自我激励,能面对挫折咬紧牙关挺住,能为了最后的目标疏导自己一时的冲动。
  4. 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能认识他人的情绪,能与别人共鸣,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别人的感受,不需要别人告诉就能读懂别人的感情。
  5. 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和谐而有技巧地处理人际关系。

这五种能力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智力的一部分,只是有别于传统智商(IQ)的范畴,通过多种能力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都有别于他人又具备一定的相似性。

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这五种能力,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理论,并辅以大量案例,将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现象重新解释或推倒重来,这也是为何本书能畅销全球的主要原因。

一、识别情绪

除了极少数人因为生理或心理的原因而无法感知或表达自身的情绪(如自闭症患者、述情障碍患者),大部分人都能够准确地察觉出由于情绪带来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并能够通过表情或言语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是情绪智力的重要基石。

在对情绪有了自我意识之后,我们才能有所行动——是处理情绪还是被情绪淹没进而陷入失控的境地。一般来说,会有如下三种不同类型的反应者:自我觉知型、沉溺型和认可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或教师越是能够帮助孩子识别并标记所体会的情绪,也就能够越好地发展孩子的情商。

二、情绪管理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保持愉悦的心情,而尽可能地避免狂风暴雨般的不受控的情绪体验(愤怒、焦虑、抑郁等)。其中,愤怒或许是最具破坏力和最难控制的,很多伤害行为往往都发生在盛怒之下,冷静下来想想完全没有必要,只是那一刻被怒气冲昏了头脑。

书上给出了三种有效消除愤怒的途径:

  • 第一种途径:认准引起怒火的思绪,并加以反思(越早反思,收效越大)。
  • 第二种途径:在不会进一步引发怒火的环境里,让肾上腺素慢慢消退,使人逐渐冷静下来。
  • 第三种途径:自觉地注意那些愤世嫉俗或与人为敌的想法,一旦有苗头就马上写下来。

同时,作者也提醒读者,宣泄愤怒则是最糟糕的方法,通常只会使人感到更加愤怒,因为情绪的爆发常常会唤起我们的生理反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三、自我激励

在面对棉花糖的诱惑时,是马上吃掉眼前的一颗还是等上一段时间以获得更多的棉花糖,不同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通过自控力的研究,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发现情绪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就如热系统(情绪激活)和冷系统(理性认知)之间的博弈。

其实,冷却欲望热度的能力,仍可以通过适度的技巧训练得以提升。人类的大脑并非如很多人所想象的那样,一旦定型就无法改变,而是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也是贯穿全书一直在重点讲述的。

四、同理心的力量

人类融洽和美的关系是人际相互关怀、热爱的基础,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源于情感的调谐能能力,源于共情(同理心)能力。

共情(即“感人之所感”,并同时能“知人之所感”;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 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是在情感的自我觉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面对自我的情感,我们越是坦诚,研读他人的情绪感受也就越加准确。

共情并不是简单地察言观色或是表达同情,它是一种与他人情绪同频并有所行动的能力。如果缺乏共情,轻则令人觉得虚伪和不真诚,重则给人以冷酷无情甚至是病态的感受。

情绪能力的培养其实从孕育孩子的那一刻就已开始,而出生之后父母对婴儿互动的重视可以为情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多养育内容亦可浏览《【读书会分享】如果当父母要考试,这本就是指定教材》一文)。

五、管理人际关系

为了赢得社会认同,有些人会毫不介意说一套做一套,并冠以“处事圆滑”的美名,甚至被认为是高情商的表现之一。但如果以牺牲个人真实的感受为代价,刻意地压抑情绪、伪装自己,那么很有可能换来的是自我身心受损。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良好共情的基础之上,双方的情绪和谐决定了在人际互动是否感到舒适并愿意持续下去。书中强调,情绪协调关系融洽的基础,可以说是母婴协调的成人翻版。由此可见,想要培养高情商还是需要从婴儿抓起。

以上只是截取了读书会中的部分内容,如需了解更多可自行阅读本书,或关注镜映心理读书会后续活动。

下一期,我们将谈一谈关于情商的应用,敬请期待。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