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鼠年跟孩子们亲密相处的第36天,每天都上演着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由谁来决定的戏码:

​孩子想先玩游戏再写作业,家长觉得要写完作业再玩游戏;
孩子觉得作业可以攒到一天写,家长觉得每天都要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
孩子觉得晚上是玩耍的最佳时机,睡觉再等等,家长觉得必须早睡,不然影响身体发育;
在这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日子里,家长们免不了想要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发挥自己无处施展的规划管理能力。

这样执迷于安排孩子,在一些控制型家长身上尤为明显。几乎孩子的每一件事都要发表自己的意愿,并且以各种方式手段要求孩子遵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希望孩子生活都在家长认为的正轨上。

短期来看,这么做有不错的效果,一切都井然有序,但长此以往,孩子会习惯依赖别人,失去主动性。

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做好自己分内之事的精神状态。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育阶段理论,责任感最初萌发于幼儿期,大约在3-6岁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幼儿的活动能力大大增强,开始自主探索世界。

当幼儿的探究行为受到鼓励时,会形成主动性,这就为以后的责任感和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相反,当主动性受到限制时,幼儿会习惯于依赖他人,倾向于生活在别人安排的圈子里。

当孩子拥有了主动性,可以自主选择和执行时,才有机会获得责任感;当一个孩子被剥夺了这些,事事都被限制时,责任感就没法落地生根。

当家长放下伸的太长的掌控之手,把成长的空间还给孩子,孩子才能体会到责任,慢慢形成责任感。

放下

放下,看上去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词,但要真正做到,对很多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放下不是骄纵:放下不是指完全不管孩子,那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娇纵,孩子从不承担教养责任的家长身上不可能学会责任感;

教会孩子技能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忙着督促孩子学习、管理孩子生活,不如跟孩子分享这样安排背后的思虑和想法。跟孩子共同讨论,与孩子一起确定行为的方案,教会孩子时间管理,让孩子学会制定自己的计划,追求自己的目标,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退后:这是家长们最难做到的,我们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事无巨细,都希望能参与把控,担心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帮助孩子安排好,似乎这样才能安心,觉得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好家长,无形中就夺走了属于孩子的“责任”。

允许犯错:每个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允许孩子在尝试新技能的时候犯错。
在孩子犯错时保持理解和信任,千万不要借题发挥,斥责和羞辱孩子。鼓励孩子从错误中学习,这样孩子就可以保持主动性,不会因为害怕失败而躲避责任。

慢慢来:没有一项技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不停练习,可能有时候我们已经说了很多遍,孩子还是没有学会,这时候就需要耐心,很多技能我们也是花了很长时间才掌握,怎么能期望孩子一夜之间就学会,这样只会徒增焦虑。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长的退出。

如果家长一直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并且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孩子就永远是家长手里的木偶。
家长只承担自己那部分责任,让孩子有机会去探索尝试新技能并适时鼓励,责任感就会在幼小的心里生长。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