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我们读完了《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对原生家庭有了新的认识,将我们学到的运用到生活中,从书本中汲取成长的养分,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这篇文章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原生家庭与我们性格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修复原生家庭带来阴影。

阴影是荣格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负面的人格,也就是所有我们痛恨、并想隐藏起来的令人厌恶的特质,阴影也是我们未充分发展的功能和个人潜意识的内容。”在书中序言也提到 “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这些阴影很多就是来自于我们幼年时期被养育的原生家庭,如果我们在很脆弱的幼年,过早的承受了超出我们心理能力的伤害与痛苦,就会压抑或者扭曲这些痛苦,随着年龄增长,成为我们性格中的阴影,会以各种形式破坏我们的生活。

当你觉得没有办法建立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总是在垃圾堆里找朋友,生活总是一团糟却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时,不妨给自己一点时间,来看看是不是原生家庭遗留的伤害一直在后台主导这一切。

原生家庭问诊

家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建立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成长的根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某种意义上,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我们关于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观念、认知以及行为,都来自于我们孩童时期成长的家庭。当我们长大成人后,组成自己的家庭,也会带着这些烙印,在自己的家庭中重现,塑造着我们的下一代。

在我们美好的期待中,家是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依托,但在有些家庭里,温暖和平静是一种奢求,家庭中充满冷漠、控制、讥讽指责乃至暴力,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痛苦的底色。

正如书中所说:“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幼年时父母在心里种下的恐惧、责任或负罪感,会随着你步入成年,以想象不到的方式侵入你的生活,伤害你的自信和自尊,损害你的人际关系、事业或家庭的各个方面。

那什么样的原生家庭是有毒的?只有当持续性的、反复性的负面行为模式才会造成伤害,日复一日的指责与贬低会剥夺孩子的自尊,偶尔一次的批评并不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但对于恶劣的虐待,只要一次就会带来巨大的伤害,比如性虐待和身体虐待。

书中提供了一份问题清单,可以帮助我们清晰是否处在原生家庭的阴影之下,可以识别下面的二维码进行问诊,如果结果显示一切正常,那恭喜你,可以不用关注后面的内容,如果很不幸,结果显示仍处于原生家庭的禁锢之下,那么下面的内容或许对于你进行自我修复有帮助。

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

永远正确的父母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对我们都不陌生,可能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是深深刻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的一个信念。

当婴儿从温暖的子宫降临到嘈杂吵闹完全陌生的世界时,它内心的恐惧是无比巨大的,能不能生存下去是首要问题,因为生命脆弱到随时都感觉在危机中,这个时候,父母就是它能活下去的唯一可能。

随着婴儿慢慢长大,它会意识到它整个世界的运转都依赖于眼前的父母时,就会用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去看待眼前的父母,觉得他们无所不能,非常强大,这样才能保护自己,让自己安全。这个信念在所有孩子的成长中都会出现,有些随着年龄增长会慢慢意识到原来父母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不需要盲目听从,自己也会获得同样的力量,可以遵从自己的意志去过自己的生活。

但还有一部分婴儿,长期被父母的神圣光环压制,觉得父母永远正确,就会带来问题。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永远是对的,孩子永远是有问题的那一方,这也就是孩子长大后自我否定,难以建立自尊和自信的根源,就好像永远在赎罪一样,过着一个很抱歉的人生。

孩子通过合理化的方式压抑对父母的不满,为父母辩解,他们每天这样批评我是为我好,是为了帮我改掉毛病,他们对我这么严苛是为了让我进步,等等这样的理由,让我们在理智上接受父母的行为,但在情感部分,那些对父母的愤怒和不满以及委屈,就积累在潜意识中。要知道,压抑的不会消失,反而很容易在生活的琐碎中突然就爆发,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

不称职的父母

父母这个词,不是简单的称呼,是需要付出和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的。

让孩子做个孩子,父母必须:

  • > 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 > 保护孩子免受身体伤害
  • > 满足孩子对爱、关怀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的需求
  • > 保护孩子免受感情上的伤害
  • > 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而有一些父母,根本无法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在养育孩子之前,完全不清楚成为父母需要做什么,反而让孩子来承担太多,向孩子索取自己的情感需求,就好像孩子是自己的支撑。这种倒置的角色,将孩子过早的推到他无法胜任的位置,以满足别人的需求作为自己价值感的来源,成为共依存型人格。顺便说一句,这样的性格特点,也是很容易被PUA的类型。

操控型的父母

操控型父母可能是我们最能够意识到的一种类型,无处不在的控制,几乎让人窒息,事无巨细,都要管控,限制孩子的自主权。这种类型的父母,有些会采用直接强制的手段来控制,有些则采用操纵的方式,避免直接对抗,但会利用孩子的内疚感去达到目的。

图片

在操控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出现两种典型的行为模式,叛逆和顺从,叛逆很容易理解,凡是你让我做的,我都不做,顺从则相反,凡是你的要求我都会依从。从本质来说,叛逆和顺从是一回事,都是以父母的需求为人生基线,对抗这个需求或者顺从它,但却完全忽视自己的需求,这样的人生到最后只会是无尽的空虚。

酗酒和虐待型的父母

这两种类型的父母属于严重伤害的类型,虐待型又可以分为语言虐待、身体虐待以及性虐待,孩子的心理和身体都遭受了极大的创伤,也是非常容易辨别的类型。

在这其中,语言虐待是我们较容易忽视的情形,孩子从父母眼中看到爱和关注,那就会感到自己是珍贵的,值得被好好对待的,如果孩子从父母口中经常听到的是负面评价,那他就会真的这样看待自己,如同书中所说:如果母亲常说“你真蠢”,那你就是蠢。如果父亲常说“你真没用”,那你就一定没用。”

有一些语言虐待比较隐蔽,就是开玩笑,在成年人眼中的小玩笑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晴天霹雳。幼小的孩子不具备分辨玩笑的能力,从父母口中说出的话,对他们来说都是毋庸置疑的真相。

修复

当识别出这些有害的家庭行为模式,怎么做才能去修复就是一个关键的部分。

首先,跳出原谅的陷阱,不是所有的伤害都需要被原谅才能修复,原谅看起来很美好,似乎我原谅了父母,就意味着我有能力放下过去那些伤害,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原谅只在几种情况下能够发挥作用:

  1. 在伤害停止并请求原谅和补偿之后,当父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真诚的道歉并且请求原谅时;
  2. 在情绪宣泄之后,在回顾过去,把自己的愤怒、委屈和伤心进行宣泄之后;
  3. 在哀悼之后,在接受自己曾经遭受伤害的事实,让自己为痛苦的过去哀悼之后;

记住,你永远有不原谅的权利。

其次,自我界定,划清与父母的界限,区分自己和父母的需求,不陷入与父母争辩的权力之争,用用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为目的,而不是争吵和输赢。

自我界定意味着情感上的独立,即是家里的一份子,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第三,停止自我惩罚,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但我们不需要为童年期父母的伤害负责,那是他们的责任。

最后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可以的话,与父母对峙。可以说,这是一个最有效的方式,因为没有归还的,就会转移,就如同我们熟悉的“踢猫效应”。

与父母对峙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复后台惩罚他们,不是为了制止他们,也不是为了发泄愤怒和找回补偿;而是为了直面他们的所作所为、克服对他们的恐惧、告诉他们实情,并且为以后的关系定位。对峙的内容一般包括告诉父母他们曾经的所作所为、当时自己的感受、如何影响了自己的生活,以及现在对父母的要求。

对峙需要在自己具有情绪承受力之后,能够承受对峙后的情绪崩溃,自己的以及父母的;在对峙之前,找到充分的支持体系,好朋友,现在的伴侣都会是你的支持。对峙的方式可以当面进行,也可以选择写信,写信是一种奇妙的方式,有时候只是写完这样一封信,甚至都不需要寄出,就会获得疗愈的效果。

不论对峙期间或之后发生什么事情,只要你有勇气付诸行动,就是胜利者。

尾声

从原生家庭的阴影中走出来,也就是一个放弃抗争的过程,放弃想要改变父母的想法,放弃寻找获得父母关爱的欲望;放弃对父母产生的激烈情绪反应;放弃幻想有一天父母会给予你应得的关心和支持。

要记住,你才是你人生的主人,不是父母,相信你自己,你将拥有享受自己人生的自由。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