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家长在后台询问关于零花钱的问题。是的,孩子一天天长大, 从懵懂到成熟,也逐渐接触到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金钱。

其实零花钱这件事,相信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给不给?给多少?通过什么给?怎么花?总之,家家都有一本帐,家家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
零花钱问题困扰的也不只是一两代人,关于怎么来给孩子零花钱,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不一样的情境适用不同的做法。但有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却让零花钱被赋予了其他复杂情感,失去了金钱原本的意义,沦为被过度使用的工具,不利于孩子正确认识金钱。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零花钱的几大常见误区。

误区一:零花钱跟学习挂钩

“宝贝,这次的考试成绩不错,爸妈奖励你50元!”
上面这个场景,家长自己小时候可能就经历过,如今也可能还在延续中。背后的逻辑就是,孩子学习好,做家长的就得好好“鼓励”,这样一来他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其实这是没有理解“鼓励”和“奖励”的真正区别(关于鼓励的内容可参见正面管教】干货系列—培养孩子自立的秘笈)。
心理学中一个很知名的故事,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
一个老人每天中午都要午睡,可是楼下的小孩太过吵闹,为此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跟那帮小孩子说他特别喜欢孩子们打打闹闹的声音,为此给他带来了很多欢乐,为了感谢他们,所以他决定每天给这些来玩的孩子25美分。
那些孩子们拿到钱很高兴,闹得更欢了。几天后,老人说自己经济紧张,只能把25美分降低到10美分,孩子们虽然很不高兴但还是继续在楼下玩耍。再后来,老人说自己经济更加紧张了,所以连10美分也付不出了,不过还是很欢迎他们继续玩耍。
只是,孩子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就干脆不来了。
这个故事的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过度理由效应”,也叫“德西效应”。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人们的某种行为本来有充分的内在理由(如兴趣支持),但此时如果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奖励),给人们的行为额外增加“过度”的理由,那么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外部理由,而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
还记得读懂这张图,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学习中的那张图吗?其中提到过,以奖励为主很容易将学习目的和金钱挂钩,进而导致学习目标转移,而这正是基于“德西效应”而来的。当然,用金钱作为惩罚(考试成绩不好就不给钱或者是扣零花钱)手段也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甚至扭曲孩子的价值观。

简而言之,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需要孩子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与钱无关!

误区二:干家务给零花钱

70后和80后的家长可能都有印象,小时候看国外的电视剧,总会有这么些场景——孩子替大人干了家务然后就能得到一笔“报酬”。也正是随着西方思想的逐渐深入,国内家长也开始纷纷效仿,流行起家务挣钱的运动,那时偶尔还能听到老一辈的嘀咕,“我们小时候替家里干活哪还有给钱这个道理?不帮忙没准连饭都吃不上。时代变啦!”
诚然,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孩子不必再承担过多的家务劳动,但却可以为零花钱赋予一定的意义——家长不直接给钱,通过劳动所得,这样既能给到孩子金钱上的支持,又不显得那么溺爱,毕竟是孩子“辛辛苦苦”挣来的钱。
不过,另一种声音也始终没有中断过——家务活本来就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承担的,跟钱挂钩就会变了味儿,以后孩子干什么都会想到要钱,甚至会变得唯利是图和自私自利。
基本原则
一、对于属于孩子自己职责范围内和属于家庭职责范围内的家务,不要用钱奖励。
家务活是维持一个家庭持续运转的基础,也是每个家庭成员(包括孩子)的义务。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家务,会让孩子感觉到他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认真做事的态度。所以,该干的家务不能少,而用钱奖励则会导致“德西效应”的发生。

二、可以为想赚钱的孩子提供一个有薪水的特别家务事清单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干家务付钱的初衷是让孩子体会劳动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而在家庭中刻意模拟的一个工作场景。孩子则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额外的“收入”,那么根据双方意愿可以制订一个日常规定的家务事以外的任务清单,比如擦鞋、洗车、给地板打蜡、组装家具或者帮父母整理工作资料等。
三、一旦采用“做家务付酬”,请注意劳动报酬的合理性
过高的报酬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劳动就是这么值钱,不利于日后踏上社会参加工作;过低的报酬则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放弃劳动或者是通过走其他捷径获取金钱。所以切记不可任由家长自己高兴,同样的工作今天给多明天给少。
一句话,零花钱和家务活要不要捆绑在一起,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关键是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误区三:零花钱等于关爱

“我们小时候苦啊,爸妈一分钱都不给,每次出去玩,看到其他小朋友买这买那,心里特别难受,就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会让我的孩子跟我一样,要啥没啥!”
于是“苦过来”的孩子成了家长之后,孩子要啥就买啥,零花钱也给得毫不吝啬,为的就是不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
在这种情况下,看上去,我们是在给自己的孩子零花钱,其实是在给心里小时候那个穷困的自己,让有能力的现在的自己,借助养育孩子,去补偿小时候那个被亏欠的自己,这样,似乎,自己那个窘迫的童年记忆就会被刷新。只是,这么做,并不会改变过去,却会让过去的阴影蔓延到现在,给孩子传递不合时宜的金钱观。
“我辛辛苦苦赚钱为了谁?还不是为了让你能吃好的穿好的,上好学校?”
凡是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住在好的环境,念优秀的学校,过快乐的生活。于是,有的家长选择所有时间、所有心力都倾注到工作中,全力改善孩子的物质生活。缺少时间陪伴孩子又使得他们内心愧疚,然后通过买买买和给钱的方式来弥补内心的“罪恶感”。
有爸爸妈妈陪伴的孩子,内心丰盈充实,幸福感也更强,而金钱和物质带来的却只是短暂的愉悦感,转瞬即逝。那些缺少陪伴的孩子即使拥有再多的玩具,再多的零花钱,看似外表光鲜亮丽,人人羡慕,但内心却是孤单的。
科学研究表明,在成长阶段,有父母陪伴的孩子要比孤独的孩子更聪明,性格更加乐观积极,未来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无论出于什么理由,都请记住,零花钱与爱无关。

写在最后

在生活日渐富裕的现在,固定给孩子一定量的零花钱未必导致孩子养成挥霍的习惯。零花钱能让孩子有机会学习到很多关于金钱的宝贵知识,孩子们对于挣钱、存钱和管理自己的钱了解得越多,他们就越能处理好跟金钱的关系。
一些建议
  1. 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有不同的零用钱策略,孩子越小越难理解金钱的概念,而孩子越大则越要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理财的能力。
  2. 制订一些基本原则,比如确定每周或每月的零花钱金额,而一旦孩子花完这些钱时,可以告诉孩子要么忍受没钱带来的困扰或者通过积极的方式来获取。
  3. 帮孩子一起制订一份购物清单(不必评判孩子购买的物品是否合适),让孩子学会如何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4. 不要通过增加零花钱来诱使孩子做事或学习,也不要通过威胁孩子取消或限制他的零花钱来防止和惩罚孩子的不良行为。

了解了这么多关于零花钱的误区,可以在给孩子零花钱的时候,更多从客观现实的角度考虑,让我们和孩子之间的金钱关系更纯洁。

如果你在亲子教育方面也有困扰,欢迎在后台给我们留言。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