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身

即便是小小的改变也会令我们变得不舒服和不习惯,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我们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一切改变从自我开始。

导语及简介

上图中是关于两种不同养育方式的对照表,左边的因循式教养可能正是我们目前所采用的方式,比如说陪伴孩子时人在心不在,只重目标不重过程,教养过程中容易情绪化,而右边的自省式教养则关注的是孩子的真实想法,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每一个时刻,并且需要家长持之以恒地学习。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你希望拥有怎样的教养方式?我们又该怎么做?
上一期我们学习了《正面管教》(参见上期【正面管教】镜映心理家长沙龙回顾),当时就有朋友质疑它的科学性,所以这一次我们决定选一本硬核的,就是今天要读的《由内而外的教养》。如果有认真读过《正面管教》的朋友,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掌中大脑“的概念就是源自于它。
《由内而外的教养》在2004年于美国出版,由丹尼尔•西格尔和玛丽•哈策尔合著,来自一系列与教育和亲子关系有关的工作坊。从内容编排上来看,既有案例的分享,又有专业内容的解读。只是对于很多普通读者而言,神经科学的内容读起来会比较晦涩难懂,这也是为什么需要通过读书会的形式来带领大家一起读。顺带一提的是本书的台湾版,名字相当接地气,叫做《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
整本书的核心都是在强调整合,这也人际神经生物学的特点,因为它本身也是融合了各个学科的集大成者,然后作者分别从记忆、左右脑的模式、情绪以及依恋等方面来论述对于养育的。
本书的第一作者丹尼尔•西格尔是一位精神医学的临床教授,他由生物学转向医学并最终选择人际神经生物学的研究。目前他已出版了十几本著作,其中国内引进的,包括《由内而外的教养》在内共有六本。如果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他的教养理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下《全脑教养法》和《去情绪化管教》这两本,趣味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加,再加上我们这一期的知识打底,阅读起来会轻松很多。
本书共九个章节,其中一二章的记忆和左右脑模式偏重于脑神经科学,三四两章主要讲情绪和沟通,五六章是孩子与大人的依恋模式,七八两章则是着重亲子关系,最后一章的第七感是由丹尼尔•西格尔提出,也是他的核心理论之一。本次读书会的周期设置正是基于以上内容的排布。

主要内容回顾

01 组员分享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父母的过往经历是如何对现在的生活产生影响的。作者从脑神经科学角度解释了原因:有些创伤性的过往被以特殊的编码存储进大脑,当事人虽然无法感知,但在之后某个相似的场景中又很有可能会被再度唤起。如果缺乏足够的觉察,在为人父母后仍有可能混淆过去和现在、自我和他人的边界,进而让过往的噪音复现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
这章要告诉父母们的是:养育孩子,先从自我反思开始,厘清过往的模式,处理特定的经历。
第二章讲述了故事的力量,以及这背后的左右脑原理。左脑的逻辑-演绎、线性模式,右脑的情感背景、全性模式,两者相互交互,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章要教给父母们的是:我们能够成为个人自传的创造者,并以此来帮助孩子,让他们感知和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02 重点讲解

第一二章的内容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好在作者提供了几个实例来便于我们理解。
关于记忆部分,作者着重讲解了内隐记忆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内隐记忆是不被意识所察觉的,并促使我们以一种并非出自自己意愿的方式做出反应,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莫名地发火或者莫名感伤的由来。
通常我们对有情绪色彩的事比枯燥的事记忆得更加深刻;对愉快的事会比不愉快的事记得更好。我们总是会试图压抑或者遗忘不愉快的经历,导致这些信息在大脑中以碎片的方式保留,但并没有完全消失。
书中提到了大脑中两个很重要的部件——杏仁核和海马,前者跟情绪内隐记忆有关,后者跟外显记忆有关。
杏仁核是情绪记忆最重要的脑结构,被认为是整个情绪记忆神经网络的核心。
而海马通过与大脑的不同部分共同运作,将内隐记忆中的所有形象、情绪和感受会合到一起,组合成完整的图像,从而形成过去经验的外显式理解。海马就像一个拼图高手,把内隐记忆的碎片拼凑起来。
某些痛苦的事件或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产生的内隐记忆可能让我们沉溺其中、难以脱身,因此,我们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这些早期经历的存在,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我们为了生活而生活,却没有去体会生活的真正意义。那些未解决的事情的介入会直接影响我们看待自己以及对待孩子的方式。当这种烦扰过多地入侵我们的生活后,我们就在无意中从人生的“自传作者”变成了“记录者”——单调地记录过去如何发展,而这往往会影响我们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决策。
那么了解这些对于父母们来说有什么用呢,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内隐记忆是可以通过复述(谈话、文字等方式)进而转变为陈述性记忆的,并通过这种方法达到修通的目的,只是这个过程漫长而痛苦。如果你做不到,那么也可以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从这一点上来看,心理咨询的工作之一其实也正是帮助来访者整合和修复的。
父母的教养习惯是左脑模式还是右脑模式?常用逻辑思考孩子的问题,还是同理孩子的情绪?
这段话出自台版书中,能够很形象地表述左右脑模式的影响力。
右脑处理模式的特点是非线性和全面性。这种模式擅长吸收和处理视觉及空间信息,比如亲历过的事实、非语言信息、肢体感受、心智模式、紧张情绪以及对社会的认识,都主要由右脑处理。 左脑处理模式与右脑处理模式截然相反,其特点是线性、逻辑化、基于语言处理。“线性”的意思是在函数模型里,一条线上的数据紧密相关。“逻辑化”是指追求因果关系,比如自然界里的各种关系模式。基于语言的处理与信息处理中的数位(是/否,开/关)概念相似,它们都包含在文字之中,比如你正在阅读的本页文字。
理性系统关心的是分析外部世界,而情绪系统负责监控内部状态,无论情况是好是坏。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于孩子的反应可能是线性和逻辑化的,比如孩子提到自己的恐惧,大人的回馈反应则是你为什么恐惧,并没有同理到孩子的情绪(此处的分享案例略过),因为我们的左脑在起主导作用,并且忽视了对于右脑的输入。这种忽视可能就源自于过往的内隐记忆。
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帮助我们理解左右脑模式的整合,左脑帮助我们有条理和有逻辑性地讲述故事,而右脑则提供丰富而有意义的情感和亲身经历,并且右脑的全局观也能帮助大脑理解整个故事的意义所在。 所以内隐记忆也好,左右脑也好,通过我们讲过去经历以故事形式呈现的时候,就是在做整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脑教养法》中,作者也提倡父母让孩子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帮助其整合左右脑,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03 提问

问:孩子的左右脑发育过程是怎么样的?是否存在先后的顺序?
答:事实上,孩子的大脑一直在发育,在25岁前都不能算是发育成熟,从另一方面来讲,大脑又是“可塑造的”,也就是说大脑的生理变化是持续终生的。左右脑的优势偏向也不是绝对化的,从研究结果来看,幼年时期大脑受到物质损伤后,即便某些脑功能受损,仍然是可以通过其他部位来进行补偿的。
至于左右脑的话,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是3岁前,孩子都是以右脑占主导地位,他们还没有掌握用逻辑和文字来表达感受的能力。至于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冲动,更多的是跟大脑皮层有关,也就是后面我们会提到的“爬虫脑”以及边缘系统。

04 活动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